晚清

晚清名妓貌美如花,富人妻妾成群,穷苦百姓瘦骨嶙峋,这就是古代

清末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滋味?要是只看电视剧,咱们脑子里全是那些高门大户、珠光宝气的场面,小姐太太都在锦衣玉食里发愁诗词,出门不是马车就是肩舆。可真翻翻那时候留下来的照片和故事,才知道日子究竟咋过的——那滋味,有甜,也有苦,更多的还是过得“紧巴巴”。这些照片里头的

晚清 妻妾成群 名妓 晚清名妓 富人妻妾成群 2025-09-08 10:51  1

闽关铜币局:晚清地方铸币实验一隅

甲午战争后,中国遭遇空前的社会危机,清廷财政入少出多,逐渐陷入困境。依靠财政拨款运行的福建船政也周转艰难,铸币自救之举在此背景下适时出现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福建船政局创设“闽海关铜币局”(亦称“闽关铜币局”),试图通过铸造铜圆为船政运行筹措资金、纾解

晚清 铜币 铜圆 铸币 陈璧 2025-09-09 06:53  1

壬午兵变与宗藩体系的裂变——晚清东亚秩序重构中的困局与警示!

一幅描绘着硝烟未散的汉城街巷、手持火铳的淮军士兵与神情惶惑的朝鲜民众并存的历史画卷,将我们的目光拉回1882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。当壬午兵变的惊雷撕裂朝鲜半岛的天空,当大院君的政治豪赌遭遇闵妃集团的绝地反击,当千里驰援的淮军战靴踏碎汉城的晨露,这场看似偶然的军

晚清 东亚 宗藩 宗藩体系 晚清东亚 2025-09-07 18:00  1

我们不再相信照片,是从晚清这张“PS”照开始的 中国第一张伪合照

摄影出现的第一天,就把人们只能靠想象的画面正式拉入到了现实中。世界上第一张用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,让人有了能把时间凝固的可能,基于摄影的这种特性,当时的人们对用相机拍下来的画面的真实感是深信不疑的。但是既然这种时间凝固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,在人们对这项技术熟练掌握

ps 照片 晚清 光绪帝 康有为 2025-09-05 10:50  1

王晓渔:晚清的“西行漫记”

一百年前的一个傍晚,宣统二年庚午十二月初七,即公元1911年1月7日晚七时许,天津士绅温世霖正在寓所内晚餐,突然有两三名警官闯入,将其传唤至警察局。三天后,温世霖因主张即开国会,被“遣戍新疆,严加管束”。当时还是北洋法政学堂学生的李大钊,曾积极参与此次运动,后

晚清 西行漫记 杨深秀 王晓渔 温世霖 2025-09-01 09:25  2

晚清彰德秋操,新军实力惊艳世界,铁良为首的贵族加大排挤袁世凯

有些风光,往往只是播种麻烦的前奏。大清政策刚刚有点起色,彰德秋天这场大阅兵,却像煨了一锅好粥,最后烟火味中都飘着不安。你说冤不冤——袁世凯好容易把军队折腾得像模像样,一转脸,自己差点就交了“卸甲归田”的作业。至于那些当年的小参谋小军官,谁能想到,十几年后一个个

晚清 贵族 袁世凯 铁良 彰德 2025-08-31 08:41  1

晚清为何要编练新式军队?它的发展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局?

清朝末年,风雨飘摇,内忧外患交织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新式军队的创立成为了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的重要举措。这一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军事格局,还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意义。那么,晚清为何要编练新式军队?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?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

晚清 张之洞 捻军起义 编练 自强军 2025-08-13 15:31  4

「名栏推荐」张惠丨从“新派诗”到诗界革命:中日诗学交流与晚清诗歌转型

张惠,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红楼梦学会常任理事,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。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,中国社科院博士后。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。个人专著《红楼梦研究在美国》荣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(省部级

诗歌 张惠 晚清 诗学 诗界革命 2025-08-29 19:31  1

晚清名将李续宾的战死,告诫我们过分的成功容易让人走入死局

有时候,人太顺了,反倒容易栽跟头。这句话,听着像咱们日常闲聊一样随口,却恰好能套在晚清那位叫李续宾的人身上。他打仗,带着一群湘军弟兄,一路横冲直撞,硬是把太平天国几位大名鼎鼎的猛人都打得没了脾气。可惜,好时候没捂热就凉了:兵败三河镇,刚成大英雄,转眼成了全军覆

名将 晚清 死局 李续宾 晚清名将 2025-08-29 03:59  3

传世珍币:跨越时空的价值传奇

在收藏的广袤宇宙中,每一件珍品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与价值。而钱币,作为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载体,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有些传世珍币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,不仅承载着千百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,在岁月的流转中,更凭借其稀缺性与独特性,绽放出足以震撼市场的惊人经济价值。

时空 晚清 铜币 铜元 宣统 2025-08-27 02:42  5

晚清尊碑抑帖下的状元书风:坚守干禄书与旁涉碑学

清代晚期与中期相较,帖学发展势头下降,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。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,使以学法帖为主的状元不得不正视碑学之法,比如翁同龢、徐郙、吴鲁等人。与此同时,多数状元的干禄书之精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,因此长期以来,清末文人士大夫的圆滑流美书风一直受

晚清 书风 干禄 状元书风 陆增祥 2025-08-16 20:31  3